古罐蒼蒼泛茶香(下) (1)
紫砂罐的形制﹕
所見紫砂罐皆為光素幾何形,非方即圓。其中又以圓器居多,有大口短頸、小口長頸之別,腹身有廣肚斂足、有鼓腹球形、有折肩直腹,亦有上侈下斂、器底外撇者。一般,罐底平整者,年代較早﹔底部有圈足者,一般皆作假圈足,應(yīng)是入清以后,制器日趨講究之故。方形器則有四方(正方、長方)、六方,未見八方以上。多作上寬下窄的下削形,顯得英氣勃勃。方形罐偶有假圈足者,但多半為釘足形式,有四釘、六釘之別。
幾乎所有的紫砂罐皆有置頸,不論方圓,率以圓頸為主,或長或短。通常罐蓋多已佚失。所見原蓋仍存者,有淺碟形壓蓋、子母口壓蓋,更有罩蓋形式,偶有置鈕者。通??谏w不求緊密,此與茶壺口蓋的嚴謹要求不同,想是昔時器身與罐蓋分別大量制作之故。方形口蓋僅見于極少數(shù)的方形器,且均為四方形。
紫砂罐的造工﹕
大抵采用拍身筒成型及泥片鑲接法,早期制器尚有木模、泥模鑲接法。小囗瓶于內(nèi)壁肩線處,常留有兩段泥片鑲接痕跡。通常內(nèi)壁接縫處的脂泥并不刮修,原始味較濃。年代越早者,造工越粗放,反之,越追求精工者,年代較近,內(nèi)部造工也比較講究。據(jù)史載,明弘治、正德年問(1488—1521年)宜興湖□九里山金沙寺僧,常與缸甕匠戶往來,因而以制缸方法,洗練澄泥,燒造壺具。可見制缸匠師實對紫砂壺之濫觴饒有啟發(fā),對制缸技藝進行研究,當(dāng)有助于紫砂茶壺的溯源。
紫砂罐的裝飾﹕
在泥料方面,以紫泥為主,朱泥次之,段泥及其它泥色最少。早期為原土原礦并摻以粗砂,稍后則見摻砂、鋪砂、絞胎、貼泥、開光、印紋、點彩、滿彩等,各類裝飾技法同見于紫砂壺。以裝飾手法觀之,肩線的處理有的貼飾一圈同心泥片,有的還刻出大小如意紋或柿蒂紋,手法是在貼上泥片后,以半圓形工具將不要的泥片剔除,使其形成全以半圓弧,或凸或凹所構(gòu)成的如意狀紋飾(圖版293)。
上述手法僅見于圓器,方器則常見模印裝飾(圖版283),這項古老的模印技法是先將泥片依模板截出,并于泥坯半干之際,平鋪于木刻模版上,施壓印出復(fù)雜的吉祥圖紋,再采泥片鑲接成型法制成罐身。起源于唐代的絞胎手法亦應(yīng)用于方型紫砂罐上,通常采用兩種深淺不一的泥料互相絞練,并將其切片嵌入泥坯中,達到以泥飾泥的裝飾效果(圖版282)。
盛清所流行的彩釉裝飾,同樣被應(yīng)用于紫砂罐上(圖版294),而且描繪之精,亦不多讓于茶壺。此類陶罐很可能已走出廚房的純實用角色,而成為書房、廳堂的陳設(shè)器皿,是實用與裝飾并重的日用陶器。
紫砂罐的款識﹕
絕大多數(shù)的紫砂罐均不見落款,當(dāng)然,有部份是鈐于蓋面上,隨著罐蓋的佚失而失傳。作為日用器皿的一種,早期紫砂罐是毋需落款的,然而隨著作坊之間的競爭,品牌意識覺醒,漸漸可于罐身看到各式印記,此一時期應(yīng)在明末清初之際。
推測,早期款識應(yīng)是鈐于蓋面,一是鈐蓋方便,二是陳列堆放時易于辨別,前述泰州市博物館所藏的幾件蓋罐,俱是落款于蓋面的例子。由于目前所見陶罐多已失蓋,所以有款識者,多見于罐底,就現(xiàn)有記錄,款文有「荊溪 徐飛龍」(圖版294)、「荊溪 徐連龍」、「干隆年制」、「楊彭年制」(圖版284)、「清德堂」、「陳范虞」、「王南林」(圖版291),以及常見于朱泥壺、釉彩壺的山水肖形印。從上述款文來看,不乏名家字號,雖未必均能證實出自名家之手,然依土胎、做工、燒成等外觀條件判斷,均為清代各期制器無誤,亦即在時代特征方面,紫砂罐與紫砂壺是兩相吻合的。
由此至少可推斷,此類紫砂罐在清代,并不只是一般的碢碗容器之屬,它已是一種有品牌、有檔次、有優(yōu)劣之分的日用器皿。
古器今用妙處多
不管紫砂罐在昔日是何種用途,今之藏家則多將其做為茶葉
相關(guān)熱詞:
延伸閱讀:
· 新茶初上市好茶須待時10-09
· 晚上喝紅茶也能睡得好10-09
· 晚清廣州的茶樓風(fēng)情10-09
· 金玲瓏:風(fēng)情洋溢的茶餐廳10-09
· 茶餐廳吃出南國風(fēng)情10-09
微信公眾號:puersir;
茶中網(wǎng):m.jcbat.com
普洱茶知識交流請?zhí)砑觽€人微信號:chanchadashi
古樹茶,普洱茶,紅茶,白茶等購買請關(guān)注陳老師微信,或點擊囤茶優(yōu)選商城進入購買。國家級制茶工程師,國家一級評茶師-陳財嚴選推薦。
一鍵關(guān)注陳老師微信號:4351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