稱興稱盛的唐代茶業(yè):(一)茶禪的相互吸收和促進 (1)
上面所勾勒茶業(yè)和茶葉文化的面貌,由于古籍中對茶的記述實在太少,所以,筆者主觀的成分很多,只能說是一家之言。還要承認,就是我把這些不多的資料盡可能把他們聯系起來,但對于這時茶葉生產、制造、貿易乃至飲用的情況,仍是沒有敘說清楚。這種情況,從南北朝以前歷隋一直到初唐,都沒有多大改變。黃河流域在西晉以后,就不斷有飲茶的可靠記載,但是,實質上至唐朝初期,我國北方“仍不多飲”,飲茶和茶的貿易仍不普及。
唐朝,具體說是唐代中期以后,在我國茶業(yè)和茶葉文化發(fā)展史上,是一個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。史稱“茶興于唐”或“盛于唐”。在唐一代,荼去一劃,始有茶字;陸羽作經,才出現茶學;茶始收稅,才建立茶政;茶始銷邊,才開始有邊茶的生產和貿易。一句話,直到這時,茶在我國社會經濟、文化中,才真正成為一種顯著的生產事業(yè)和文化。因此,本節(jié)在著重介紹唐代茶業(yè)發(fā)展的同時,對茶文化的某些建設、發(fā)展,也附帶作些剖析。
(一)茶禪的相互吸收和促進
我國茶業(yè)為什么到唐代一下就興盛起來呢?學術界有不少分析,如臺灣朱重圣先生就歸結為這樣幾個原因:①交通發(fā)達,運銷便捷;②陸羽《茶經》,直接鼓吹;③僧道生活,間接刺激①。這也代表大陸一部份學者的看法。這三點,特別是交通條件,無疑都是唐代茶業(yè)蓬勃興起的重要原因。
不過,我們強調交通或把交通條件放在首位,并不是說其作用和影響,就比陸羽倡導和僧道生活的影響更大。事實上唐代茶業(yè)的勃興,是諸多條件的綜合因素造成的。如楊華在《膳夫經手錄》中所說:“茶古不聞食之,近晉宋以降,吳人采其葉煮,是為茗粥;至開元、天寶之間,稍稍有茶,至德、大歷遂多,建中以后盛矣”②。顯然,楊華這里所說,是指北方飲茶發(fā)展的情況?!渡欧蚪浭咒洝非宄赋觯谔菩陂_元、天寶年間,北方飲茶還不多,至肅宗和代宗年間,稍稍多了起來,德宗建中以后,就可以稱盛了。唐朝南北交通的運輸動脈是運河,這從隋朝楊廣起至整個唐代,都沒有什么大的變化。那么,為什么在唐代初期和盛期我國茶業(yè)沒有發(fā)展起來,至安史之亂國庫空竭之后,倒反熱熱鬧鬧發(fā)展了起來呢?很明顯,這就不單是交通條件,而當是或主要是后面的原因起作用了。
這一點,唐代封演在其《封氏聞見記》中,有很好的說明。其稱:茶“南人好飲之,北人初不多飲。開元中,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,大興禪教。學禪,務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許其飲茶;人自懷挾,到處煮飲,從此轉相仿效,遂成風俗。
自鄒(今山東鄒縣)、齊(山東臨淄)、滄(河北滄州)、棣(山東惠民)漸至京邑,城市多開店鋪,煎茶賣之”①。這段記載,也同樣反映,我國黃河流域飲茶的風氣,是在開元以后隨北方的“大興禪教”而連帶發(fā)展起來的。
禪教是佛教的一宗,所以也叫禪宗。所謂“禪”,也就是“止觀”的意思。即通過坐禪入定求得心靜為“止”;觀或稱“觀心”,對心進行反省觀察,進行宗教修養(yǎng)。這種止觀禪法,是隨佛教的經籍,在漢時就傳入我國的。但是,禪宗托始菩提達摩,真正作為佛教的一宗并在我國流傳,是在南北朝時期。禪宗是中國獨有或“中國化”的佛教宗派,它盛行于唐代中期以后及五代。安史之亂以后,唐王朝日趨腐朽,兵災相繼,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,這時禪宗宣揚“頓悟成佛”,向人們傾銷去“天國”的門票,這尤其對遭受安史之亂禍害最深的中原人民來說,更為歡迎,更是虔誠。所以如《封氏聞見記》所說,當泰山靈巖寺一開門傳宗,就很快風靡整個中土了。
禪宗有很多支派,泰山靈巖寺的禪宗是哪一派?不詳也沒有必要去考證清楚。不過
相關熱詞:
延伸閱讀:
· 黃山毛峰的傳說10-09
· 蔡襄“龍團”細分明10-09
· 水金龜的傳說10-09
· 英國飲茶的由來10-09
· 茶之誕生(下)10-09
微信公眾號:puersir;
茶中網:m.jcbat.com
普洱茶知識交流請?zhí)砑觽€人微信號:chanchadashi
古樹茶,普洱茶,紅茶,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,或點擊囤茶優(yōu)選商城進入購買。國家級制茶工程師,國家一級評茶師-陳財嚴選推薦。
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:435121